推动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 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

作者:GIICS 发布日期:2022-11-27 阅读量:849

       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。其中,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。而推动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,对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来说至关重要。近年来,随着“广东强芯”工程的实施,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。今年前三季度,广东汽车产量达308.92万辆,同比增长35.69%,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76.6%,位居全国第一。11月16日,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又一“高光时刻”,这家来自深圳的车企正式宣布: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成功下线,成为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中国品牌。

        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王传福: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,我们用了13年,从100万辆到200万辆 我们用了1年,从200万辆到300万辆 我们仅用了半年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面临“缺芯少锂”的产业困境下,广东车企却能逆势突围,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日渐坚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。早在2003年,这家企业就逐步掌握车用动力电池、电机、电控及芯片等核心技术,实现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。

        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廉玉波:我们2010年开始出了IGBT芯片,(这几年)率先提出来用碳化硅(控制器)来进行驱动。建立了从设计到晶圆生产到封装测试,全产业链的芯片制造过程,不光能够把产业链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,也)为我们将来大量的生产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芯片,汽车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。生产一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,至少需要1000至1200颗芯片。而要设计出一款高可靠性的车规级国产芯片,从EDA设计软件到搭载整车的极端工况试验验证,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国产化。经过持续多年的技术攻关,这家来自广州的企业已经实现芯片设计、EDA软件工具链、应用方案设计等方面的自主创新。

        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 欧阳豫苹:FPGA芯片(逻辑芯片)必要的软件综合工具,我们也是自主研发的,全流程自主可控,从我们原来第一代的产品是55纳米(制程)的,那么新一代的产品是22纳米制程的,都是需要这么一步一步、脚踏实地,实践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技术储备的厚积薄发,造就广东在芯片设计领域的长足优势。然而,芯片制造,却是广东长期以来的一块短板。为此,广州、深圳、珠海等核心区域积极推进特色制程和先进制程集成电路制造,跑出产能“加速度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广州市黄埔区,粤芯半导体三期项目加紧建设,主要瞄准工业级车规级芯片,新建产能4万片/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模拟特色工艺生产线。同一时间,在40公里开外的科研院所里,科研人员正在研发一条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技术新路径,有望助力广东汽车芯片产业“换道超车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FDSOI研发中心主任 李彬鸿:在过去的20年我们可以看到,是FinFET(技术路线)占了主流,有很多专利的(垄断)问题,那FDSOI(技术路线),在(经过)很长时间的积累,我们专利的数量和水平已经到了世界的第一。我们现在就希望通过走中国特色的这条路径,用中国的市场带动中国的很多企业,把这条路径推动得更快。

       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,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,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。当前,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广东制造业发展的“重中之重”。《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,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。

        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云:广东省提出第三极的口号,就是说它的集成电路的体量,应该是要达到一定的规模的,要有一定的高度,最好是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精”这样的东西,还要有一个集聚的效应,这几个要素形成之后,终究来讲就是我们是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,以国内循环为主,我们要实现整体“全国一盘棋”的布局。


(来源:广东广播电视台)


登录